找到相关内容325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方面观想对众生不应生嗔

         “理”是道理,即众生都是亲人而且都是刹那坏灭、随逐的本性。由于这些道理,菩萨本应悲悯众生,怎么能对众生起嗔心呢?   第一、依《菩萨地》别说分:一、宿生亲善想 二、无常想 ...想,菩萨无论遭受任何伤害,都能堪忍不起嗔心。   善于修法的人就像是捉蛇的好手,能善巧调伏自心烦恼。以上是依无常想调伏自己的怨害想。   想分二:一、修习想 二、依想堪忍   (一)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忍辱|嗔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2515625764.html
  • 饿鬼饮食的种痛苦

      分释饿鬼饮食种痛苦:一、外障;二、内障、自障。   以下依《本地分》分释饿鬼饮食,即外障、内障与自障。   一、外障:   饿鬼于饮食具有外境之障碍,彼等为...火烧燃,饮食入口即焦;咽喉有巨大颈瘿,无法嚥食;腹部巨大,稍得饮食亦无法饱足。   、自障:   所谓自障,即食物自身之障碍。例如,有类饿鬼名猛焰鬘,所受用一切饮食,悉皆燃烧,以是因缘,此饿鬼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饿鬼|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15133436541.html
  • 交煎

    空过光阴。我们不要以为在佛教中,就可以随便造罪业,这样是佛教中的罪人!   释迦牟尼佛修人所不能忍受的苦行,终于开悟成佛,他首先转四谛法轮——、集、灭、道。   :有、八、无量。   :苦苦、坏、行。   苦苦:是贫穷的。坏:是富贵的。行:是不贫不富的。略述如下:   (一)贫穷的苦苦——本来连房子也没有得住,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34143600.html
  • 五戒舆五常之比较

    世间五常,或谓不杀卽仁,不盗卽义,不淫卽礼,不妄语卽信,不饮酒卽智;一往似与五戒同,克实而判,则有浅深之不伦,粗妙之不一也。如五常具足,不失人道。然而具在,八难犹存,其高深者。或天或神,报尽还堕。若...五戒舆五常之比较  灵 空  夫杀盗淫妄名为性罪,饮酒失智慧种,是以七众同遵。诚出世之津梁,离之正因也。楞严经云:若不断杀修禅定者。譬如有人自塞其耳,高声大叫,求人不闻,此等名为欲隐弥露。若不断...

    灵 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0262879.html
  • 四谛之研究——以成实论为中心

    众生,千百年来,但见来者不断,死者无所去从?致释迦牟尼佛以悲天济世胸怀,谛观世间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,怨憎会等众象,决寻思因,经证道体证,知有集生死流转因果,需经修道证灭,方能破此生死。此则所谓“四圣谛”。  四谛思想是原始佛教思想之中心,佛陀思想之演绎开展,即脱离不了此说;故为佛学体系之精蕴。所谓四谛就是、集、灭、道四者,、五、八多种迷界烦恼之果。集含摄十二缘起支及业及无明...

    聂秀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11063570.html
  • 宣化上人—百交煎

    光阴。我们不要以为在佛教中,就可以随便造罪业,这样是佛教中的罪人! 释迦牟尼佛修人所不能忍受的苦行,终于开悟成佛,他首先转四谛法轮——、集、灭、道。 :有、八、无量:苦苦、坏、行。 苦苦:是贫穷的。 坏:是富贵的。行:是不贫不富的。略述如下: (一)贫穷的苦苦——本来连房子也没有得住,又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1576136.html
  •   (一)谛总相  是逼迫义,即世间一切有漏的果报,皆为等逼迫,所以名。这苦果法包括有情世间和有情所依处的器世间。  有情界有五趣的差别,即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人、天。或别开阿修罗,成为六...  由于顺、顺乐、顺不不乐种受相的差别,经中说种苦相,即苦苦相、坏苦相、行苦相。由此道理,佛说诸受皆名为。  (一)苦苦:即逢缘逼迫所生的受,和随顺受法,即能生起受的所依根与所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0842967.html
  • 佛教里如何理解“

    和迁流变化,行依然在运作。入灭尽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果,便离五蕴盛。   若以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、行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坏和行;到了无色界时,便只有行。那是由于苦苦是最粗重的,其次是坏,所以欲界的众生,能了解到苦苦、坏,至于行最微细,则不易体会;到了色界的众生,知道有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331481254.html
  • 问:佛教里如何理解“”?

    入灭尽定,往非想天,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,极长七日不出定,亦名灭受想定。至第四果,出果,便离五蕴盛。 若以和三界相配而言,欲界的众生,都具有苦苦、坏、行;色界的众生是在禅定中,只有...就是;若已觉悟诸行无常,无常即是空,空即是无我。若就无常、空、无我的三相而言,是法印,若加上苦相,即为四法印,也即是的四相。若证悟此的四相,就能通达佛法,灭一切而得涅槃乐。 若从愚痴众生的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7/17391685298.html
  • 佛教小乘

    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)  产生信奉声闻乘或独觉乘之心,获得脱离轮回之成就者可进入资粮道。所生信奉二乘之心基二对轮回之“”的透彻领悟,认识众生在“”中休无止的煎熬。修习者开始大量积聚福德资粮和智慧...活到今天,他也要考虑信徒的思想倾向、时间、地点和客观条件的变化,并根据以上变动作相应的调整,制定新的戒律。所以,藏族有名谚语说:“戒律因时而变,因地而异。”   上面提到的八种戒律,前种戒律适用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249957.html